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大学“聚餐社交”是“食化”更是“蚀化”

        大学,是一个做什么都快乐、说什么都真诚的阶段。但也有人说大学是庞大社会的微妙缩影。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调查,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5月9日 《大河报》 )
        随着物质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大学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学习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纷繁多彩的学习和交流模式则成为主流,聚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逢知己千杯少,同学聚餐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结交好友,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更能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在推杯换盏间,可以吐露心扉、互诉心意,也可以追古溯今、谈天说地。不可否认,正常的同学聚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然而,随着聚餐活动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大学校园里的聚餐已经不再是同学们呼朋唤友、交流感情的方式了,聚餐的“动机不纯”使得聚餐越来越有功利性,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这种功利性的聚餐社交,不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食化”,更是大学生精神上的“蚀化”。
        首先:“聚餐社交”的社交方式很容易让大学生们形成一种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的主要获得手段,认为只有通过推杯换盏的方式才能交朋友,却忽视了精神上、理想上去寻求志同道合的知己。还有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人脉资源,甚至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让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却忽视了其实能力和地位才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
        不仅如此,频繁的聚餐产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隐患”: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同学,面对高额的聚餐“份子钱”可能会产生偏激行为,例如偷盗、抢劫等违法行为;而一些精神压力大的同学,也可能会出现自卑、嫉妒等心理扭曲现象;还容易形成吃喝玩乐、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等等。
        大学,应该是研究学术、增长知识、完善人格的圣地,不能让不良风气侵蚀了它。聚餐社交不是培养人际关系的唯一途径,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公益活动等,也能交流感情、培养人际关系,而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为自己在社会上开天辟地。(文/李一诺)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