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综合考核应加快适应“无目标”中的“新变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像往年一样对经济增长提出具体目标,对于习惯了“下蒿抛锚、按图索骥”的综合考核工作,如何在没有准确的量化目标下实施精准化考核,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今后一个阶段内,综合考核要及时转变考评理念,适应形势变化,在非常时期坚持“底线思维”,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是适应从“顺风”到“逆风”的变化。我国经济总体处于乘势而上、快速发展周期,各地区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但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特别是疫情蔓延导致的全球停摆,整体发展势头遇到了较大阻碍。外向经济艰难、刚性需求萎缩、产业链条脱钩、支出压力陡增的现象较为严重,短期内难以改观。综合考核应加快转变考核思路,将求发展、抓增速转变为抗风险、稳基础,突出增强抵御经济金融风险能力,力争在逆势中取得发展。
       二是适应从“求进”到“企稳”的变化。坚持“六稳六保”,把综合考核关注重点从GDP总量、税收增长转移到保民生、抓稳定上来;科学设定考核内容,把加快复工复产作为保障居民就业和工作收入的重要手段,突出考核人民生活高质量;重点稳住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质量,加快吸收利用外资总量,保障消费水平不下降;牢牢抓住政府债务、金融风险防控指标不放松,做好应对高风险的各种挑战,切实增强基层抵御大风大浪的能力。
       三是适应从“上限”到“底线”的变化。转变一贯采取的正向提升、逐年提高的任务设置,革新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在“定上限”的同时兼顾“守底线”,科学设置考核区间,采用正向反向综合的评价方式开展考核。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如期脱贫攻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主导产业规模发展、保全财政收入等作为地区综合考核的“底线”,实行多层次、立体化评价。让地方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手段,通过丰富完善综合考核机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稳定发展。(李堃)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