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人工智能赋能考古,科技助力文明探源


 

“当人工智能科技碰撞考古学科,一切皆有可能。”彭艳说。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在寻找和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过程中,科学家们跨界“组团出击”,以硬核科技赋能中国水下考古,催生出不少技术创新:“精海”系列无人艇,智能探测长江口二号古船位置、掩埋情况、周围环境;采集海底极其微弱的“波浪能”,为长时间监测保护长江口二号古船及船载文物的水下装备充电;用计算机模拟长江口水域的“沧海桑田”,尝试解密长江口二号古船沉没原因……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考古领域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从助力考古遗迹的探索到古代碑文中缺失文本的恢复,从推动遗址多维度的数字研究到实现水下遗迹的整体打捞,人工智能正在不断扩大其探索领域,使得考古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习,我国考古工作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考古工作队伍遍及祖国大地,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用翔实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证实中华民族延绵不断、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与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在考古遗迹探索及成果转换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考古学科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未来,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普及应用下,人工智能必将为考古工作带来更多助益,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钟灵乡人民政府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