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困境
基层的困境
过去比喻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基层工作更像是开足马力的机器,不停运转,迅速传递和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改革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广大基层干部在一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无私奉献,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为改革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建功立业。但也出现一个困境“累的累死,闲的闲死”。
“累死”的干部主要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是班子成员;二是年轻干部。这几年80后年轻干部已经逐渐成长起来,这两个群体有重合。“累死”的干部工作内容不同,如东部在搞项目、拆迁、环保等,西部在忙脱贫攻坚,但无一例外的,都是“5+2”和“白+黑”。
“闲死”的干部主要是那些年龄较大的中老年干部。客观上,这些干部遭遇了“天花板”,提拔无望,工作动力自然就弱一点。不过,更关键的是基层治理生态导致干部没有积极性。这些干部的工作能力其实是极强的,他们大多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工作最为艰难的时刻,群众工作能力是极强的。但是,在现有的基层治理过程中,他们的优势没有办法发挥。
“累的累死,闲的闲死”看似矛盾,其实是一个问题:基层工作不接地气,无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累死”的干部看似积极,其实并非是内在工作动力的自然呈现,而是上级压力的结果。
客观上,如果基层治理体系不变革,仍然按现在的模式运转,估计“累的累死,闲的闲死”现象是难以解决的。一开始都希望调动所有干部的积极性,但最后几乎都败下阵来。
所以,只有基层工作真正下沉了,真正做扎实了,没了形式主义,且还增加了基层的治理空间,“累的累死,闲的闲死”的现象才会得到有效解决。(茅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