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车不下乡”不应成为官员懒政的借口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8日新华社)
公车改革之目的在于减少三公经费开支,厘清公共资产,斩断特权思想,遏制超标配车等腐败行为发生。然而,一件利好的事,在实施中却成了部分领导干部不下乡、少下乡偷奸耍滑的借口,实在令人汗颜。
公车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出行,但是公车改革并不等于取消公车,只是在先前公车资源过度浪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趋近合理使用的调整。当然,公车改革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方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的融合出现了一点不和谐,这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为了将公车改革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要攻坚克难,破除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捋顺内在逻辑关系。
“没有公车不下乡”,诚然是有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车补落实不到位、公车使用审批严格繁琐、公车使用有领导倾向等等,但是这些因素绝对不是“没有公车不下乡”的决定因素。从岗位职责来讲,作为公务人员,完成本职工作,尽心为民办事这是硬性需求,不能因为公车的改革而改变岗位职责的要求。工作需要下乡的,就应该想方设法去下乡。如果拿没有公车当作借口,那就是懒政、怠政的表现,那就是骨子里面还有“官本位”的表现,这些是要不得的,是反四风必须清除的对象。
公平、公正是现在社会倡导的主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也不难理解。现在有些地区在落实车补上根据的是职位、编制、工龄等,就会导致有的人车补多,有的人车补上,有的人下乡多,有的人下乡少,到最后必然会有人鸣不平,有的人有情绪,这就会影响部分人的积极性,就会影响处理公务效率,就会影响百姓利益。
其实,公车改革中遇到的“中梗阻”并不是不能破解,也不是懒官的“温柔乡”,这需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干部下乡服务的考核。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取消其车补。另一方面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应该鼓励汽车租赁公司到乡镇一级发展服务,开设分公司,政府也可以帮助其与乡镇进行对接。
总而言之,“没车不下乡”的借口太过矫情,随着公车改革方案、制度的不断调整完善,终将会让这样、那样的漏洞补齐。
公车改革之目的在于减少三公经费开支,厘清公共资产,斩断特权思想,遏制超标配车等腐败行为发生。然而,一件利好的事,在实施中却成了部分领导干部不下乡、少下乡偷奸耍滑的借口,实在令人汗颜。
公车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出行,但是公车改革并不等于取消公车,只是在先前公车资源过度浪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趋近合理使用的调整。当然,公车改革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方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的融合出现了一点不和谐,这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为了将公车改革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要攻坚克难,破除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捋顺内在逻辑关系。
“没有公车不下乡”,诚然是有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车补落实不到位、公车使用审批严格繁琐、公车使用有领导倾向等等,但是这些因素绝对不是“没有公车不下乡”的决定因素。从岗位职责来讲,作为公务人员,完成本职工作,尽心为民办事这是硬性需求,不能因为公车的改革而改变岗位职责的要求。工作需要下乡的,就应该想方设法去下乡。如果拿没有公车当作借口,那就是懒政、怠政的表现,那就是骨子里面还有“官本位”的表现,这些是要不得的,是反四风必须清除的对象。
公平、公正是现在社会倡导的主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也不难理解。现在有些地区在落实车补上根据的是职位、编制、工龄等,就会导致有的人车补多,有的人车补上,有的人下乡多,有的人下乡少,到最后必然会有人鸣不平,有的人有情绪,这就会影响部分人的积极性,就会影响处理公务效率,就会影响百姓利益。
其实,公车改革中遇到的“中梗阻”并不是不能破解,也不是懒官的“温柔乡”,这需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干部下乡服务的考核。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取消其车补。另一方面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应该鼓励汽车租赁公司到乡镇一级发展服务,开设分公司,政府也可以帮助其与乡镇进行对接。
总而言之,“没车不下乡”的借口太过矫情,随着公车改革方案、制度的不断调整完善,终将会让这样、那样的漏洞补齐。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