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闭环思维”筑牢基层治理“责任链条”
以“闭环思维”筑牢基层治理“责任链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关乎政策落地的“温度”与“精度”。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时,往往陷入“重部署、轻落实”的怪圈:政策文件层层转发,任务要求逐级传达,但执行过程却如“断线风筝”,缺乏跟踪问效;问题整改“雷声大、雨点小”,群众诉求“说了白说、做了白做”。这种“开环”式管理,不仅让政策悬空、资源浪费,更消解了政府公信力。破解这一困局,需以闭环思维重构治理链条,让每个环节“有始有终”,让每项工作“落地生根”。
开环管理的弊端,本质上是责任链条的断裂。一些地方将“开会发文”等同于“工作完成”,将“台账记录”视作“政绩证明”,却对执行过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地曾推出惠农补贴政策,但因缺乏后续核查,部分资金被虚报冒领;某社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却因未建立反馈机制,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频发。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若只关注“输入端”的部署,而忽视“输出端”的成效,治理就会沦为“纸上谈兵”。其根源在于,部分干部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韧劲,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部分机制缺乏“全链条”设计,导致任务分解不清、责任界定不明、考核流于形式。长此以往,政策空转、执行走样,群众自然“不买账”。
闭环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部署—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链条。这一链条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某市垃圾分类工作为例,当地不仅出台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更建立了“网格员巡查—智能设备监测—市民随手拍”的实时反馈机制,对分类不达标的小区进行“红黄牌”警告,并定期通报整改情况。通过这一闭环,垃圾分类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这一实践证明,闭环管理的精髓在于“动态优化”:通过及时反馈发现问题,通过精准施策解决问题,再通过效果评估迭代政策。唯有如此,才能让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从“一刀切”转向“靶向施策”。
构建闭环治理体系,需从制度与作风双向发力。制度层面,要织密“责任网”,将任务细化到岗、责任落实到人,避免“九龙治水、各管一段”;要搭建“数据链”,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任务派发、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的全流程可视化,让“谁在干、干得怎样”一目了然;要完善“考核棒”,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对“只挂帅不出征”“只表态不落实”的行为严肃问责。作风层面,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出办公室,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基层干部要摒弃“交差思维”,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要畅通民意渠道,通过“线上留言板+线下座谈会”等方式,让群众成为治理的“监督员”和“智囊团”。
从“开环”到“闭环”,不仅是管理方式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它要求政府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型,既当好规则制定者,更做好过程监督者;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型,用实时反馈校准政策方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型,凝聚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合力。唯有如此,方能打破“部署—悬空—再部署”的恶性循环,让基层治理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实。”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闭环思维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金钥匙。唯有以闭环为尺、以实干为笔,方能绘就基层治理的“工笔画”,让每一项政策都带着温度落地,让每一个诉求都得到真诚回应,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