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加强耕地保护,坚守18亿亩红线

加强耕地保护,坚守18亿亩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和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党建引领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党建引领是耕地保护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耕地保护和补足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耕地补足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将耕地保护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通过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目标、加强考核监督等措施,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切实履行责任。

其次,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党的宣传阵地和媒体资源,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及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耕地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最后,鼓励党员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志愿服务、义务植树造林等活动。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强大合力。

二、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必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推进占补平衡等多个方面。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不断修订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这些法律法规,确保耕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执法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分级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同时,要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及时发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发挥震慑作用。

三是推进占补平衡。在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占补平衡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管工作,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同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

三、创新耕地保护方式和方法

面对耕地保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不断创新耕地保护方式和方法,提高耕地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问题,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

二是探索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要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土地整治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作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方式,实现田长实地巡查、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建设“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动态监管并严厉惩治土地撂荒、乱占耕地等行为。

四、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为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对耕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对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耕地保护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渠道,及时组织实地核查或督促指导核查,推动整改查处到位。通过社会监督的参与和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党建引领推动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通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方式和方法、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和监督等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为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总体安全筑牢根基。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熊洪杰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