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验干部是否“带病” 要用好群众这张“试纸”
评价一个干部好不好,是否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一心为民,作为直接被服务的对象,群众自然最有发言权。群众就像一张“试纸”,在和干部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具体接触中,很容易检验干部是否“带病”。
近来,在干部考察环节,增加了服务对象这个群体,这对于考准干部,无疑是一个务实的制度设计。但在现实操作层面,由于考察时间、考察组人力、服务对象代表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被考察干部没有明显的过失,即使“带病”,也仍然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是“试纸”失效了吗?不是的。那么,如何用好这张“试纸”呢?
最近出台的《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日常了解”就给出了很好的“药方”。“日常了解”,从时间、内容、方式上都作了扩充。时间上不再局限于考察期间,而是拓展到经常性;内容上,则不仅包括了8小时内的工作状态,甚至8小时外的活动状态;方式上,则是建立了日常联系通报机制,由组织部门及时搜集整理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视、督导等执纪监督方面的信息和网络舆情反映的干部有关情况。
工作范围的拓展,仅靠执纪监督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需要充分依靠群众。群众的力量不可小觑。“北京朝阳群众”就是一块如雷贯耳的金字招牌,作为北京城区中面积 最大的一个区,“朝阳群众”的身影可谓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商场超市里的保安,可能是路边的志愿者,又或者仅仅是晨练所见的一个个平凡路人。但是,这些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众,曾参与破获多起明星吸毒等大案、要案的卧底组织,被网友们戏称“北京朝阳群众”是继中情局、克格勃等世界王牌情报组织之后的又一“王牌”。
除了“朝阳群众”,进入互联网时代,群众上了网,就成了网民。从网络上看到的有关干部的段子、绰号、呼吁等网络舆情,只要多加以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由此可见,不论隐藏得多深,多么会伪装,只要是“带病”的干部,早晚会露出马脚。只要紧紧依靠群众,一定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要用好群众这张“试纸”,及时发现“带病”干部,从源头上预防“带病提拔”。
近来,在干部考察环节,增加了服务对象这个群体,这对于考准干部,无疑是一个务实的制度设计。但在现实操作层面,由于考察时间、考察组人力、服务对象代表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被考察干部没有明显的过失,即使“带病”,也仍然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是“试纸”失效了吗?不是的。那么,如何用好这张“试纸”呢?
最近出台的《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日常了解”就给出了很好的“药方”。“日常了解”,从时间、内容、方式上都作了扩充。时间上不再局限于考察期间,而是拓展到经常性;内容上,则不仅包括了8小时内的工作状态,甚至8小时外的活动状态;方式上,则是建立了日常联系通报机制,由组织部门及时搜集整理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视、督导等执纪监督方面的信息和网络舆情反映的干部有关情况。
工作范围的拓展,仅靠执纪监督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需要充分依靠群众。群众的力量不可小觑。“北京朝阳群众”就是一块如雷贯耳的金字招牌,作为北京城区中面积 最大的一个区,“朝阳群众”的身影可谓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商场超市里的保安,可能是路边的志愿者,又或者仅仅是晨练所见的一个个平凡路人。但是,这些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众,曾参与破获多起明星吸毒等大案、要案的卧底组织,被网友们戏称“北京朝阳群众”是继中情局、克格勃等世界王牌情报组织之后的又一“王牌”。
除了“朝阳群众”,进入互联网时代,群众上了网,就成了网民。从网络上看到的有关干部的段子、绰号、呼吁等网络舆情,只要多加以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由此可见,不论隐藏得多深,多么会伪装,只要是“带病”的干部,早晚会露出马脚。只要紧紧依靠群众,一定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要用好群众这张“试纸”,及时发现“带病”干部,从源头上预防“带病提拔”。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