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禁酒”就要一禁到底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规定,要求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此前,已有浙江、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公务接待“禁酒令”。(10月9日 光明日报)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及“禁酒令”的出台,各地公务接待饮酒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无酒不成席”在许多官员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即便慑于纪委和社会的监督,也会大行变通之道,如曝光的“四菜一汤”、矿泉瓶子装茅台、农家院里洗桑拿,让“上面九级风浪”,下面依旧“波澜不惊”。既然总有此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不妨像新疆一样干脆一禁到底,相信至少绝大多数公务员是支持和拥护的。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威严在于践行。对公务接待饮酒的危害,许多党员干部嘴上都明白,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张不开拒绝的口,立不稳原则的脚,才让“禁酒”这一纸禁令屡成空谈。因此,“禁酒令”值得点赞,但关键还要看落实。只有一禁到底,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才能消除质疑的杂音,让其成为作风建设的抓手,成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规矩的“尚方宝剑”,党员干部才会成为“久经考验”的干部,而不是“酒精考验”的干部。
公务接待“禁酒”如何实现“禁得住”?答案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让制度严起来、立起来。一是要坚决杜绝“变通”,不能搞“酒杯端起来,原则放下去”。凡是对违反禁令“高抬贵手”的,就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严查重处,让党员干部知道这不是“狼来了”,是狼真的来了;二是要消除“一阵风”,让“禁酒”制度常态化,在落实中见真效。如定期审计财政资金,党员干部才会警钟长鸣,不敢心存懈怠,进而把“禁酒令”时刻牢记心中,而不是当作“耳边风”;三是要强化群众监督。只有激发群众监督的力量,才能照亮纪委监察人手不足产生的死角,织就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监督的天网,令党员干部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公务接待禁酒,表明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公务接待“禁酒”相信只有真的一禁到底,类似“茅台装进矿泉水瓶”的“创新”才会消失,方能提升党员干部的形象,促进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相信唯有严一点、重一点,不“留口子”,财政资金节约一点,群众就能轻松一点,这其中的“账”,党员干部必须读懂、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