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亲民之心浸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古语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所谓“亲民”有亲和百姓、爱护民众之意,它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亲民”,宋儒程颐、朱熹有不同的解释,认为是“新民”,有弃旧图新、刷新自我之意,“亲民”与“新民”二者解释虽不同,但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而言,二者并不矛盾,“亲民”的目的在于“新民”,只有亲和百姓、爱护民众,才能使人们取得不断自我革新的善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指明方向,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一度被误认为 “假大空”、“不接地气”,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应成为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须源自人民。《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些理论课程中无不包含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德国古典哲学到唯物辩证法、从国民革命时期奔走街头的青年学子到抗日战争时期经受血火洗礼的革命先锋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改造再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些思想政治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历久弥新,旧的理论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褪色,人民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却显得更加凸出。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论勇气做好思想政治理论传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依靠人民。《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今的“互联网+”、“微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新媒体发展中,要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见》中要求“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依靠社会力量,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了人民。“教育首先是人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为人民办教育、培养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培养出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要的在于养内心之德,让精神得以生长、灵魂得以发育,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指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如今的功利主义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意见》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妨多一些正确的就业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回归人性本真,以青年人应有的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去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