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干部走访调研要跳出“包围圈”

       今日,“四川纪委书记暗访派出所:随机问百姓没有不骂的”为题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领导干部生活在相对较高的层次,尤其是一些省市级以上领导,很难直接接触到群众。而群众的需求非常简单,官员平时多自己买买菜、坐坐公交就能切身了解民意。(4月24日 法制晚报)
       领导干部暗访群众,人人唾骂派出所,但一开座谈会,听到的无不是叫好叫座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按理说,派出所工作干的优劣本就一目了然,为何在群众面前一个样,在座谈会上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显然,群众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声音,干部莫名其妙被“忽悠”的症结在于“访”的明与暗,调研的随机和有意。
       不得不说,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坐轿车,习惯先“吓唬”一番,大摇大摆,走马观花,甚至在拍照、合影之后就溜之大吉;有的官员摆架子,下基层前呼后拥,边上围满了下属,水泄不通,要想说话根本不可能突破“重重包围”,群众看到“浩浩荡荡”的车队,无不生厌,知道这些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的调研只不过是走形式、走过场。群众的真心话、真声音、真困难更不会“和盘托出”,因为民心早就渐行渐远,说了也等于白说,即使说了真话,领导下“大决心”口头上说要解决,恐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日后也许还会受到打击报复。
而对于当地政府部门来说,一遇到上级下基层走访调研,无不高度紧张,如临大敌,唯恐出了乱子,丢了帽子,一旦出了岔子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对上边的检查报喜不报忧,瞒天过海,弄虚造假,应付了事,所有活动都预先设定路线,提前彩排,模拟路演,忙得不亦乐乎,也闹得百姓不得安生。显然,如此“包围圈”不仅让走访调研访不了真情,难听到基层真声音,更会让上级决策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变了味的调研,兴师动众,劳民扰民,成了各级负担,引起群众不满。
      毛泽东同志讲:“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领导干部暗访,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丢开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着问题下去,要有怀疑精神和较真的态度,炼就“防忽悠”本领和洞悉真情的“火眼金睛”,看到的、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私下”听听群众的顺耳话和逆耳言,不可只听一面之词,用群众的答案验证“所见所闻”的真伪,不可偏颇。要明辨是非,移开“摄像头”,掌握调研的主动权,不仅有面上的“规定路线”,更要多些“自选动作”,跳出“包围圈”,不事张扬,不要陪同,多搞“突然袭击”、“半路下车”,去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来一个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微服私访”。要“身入”更要“心入”,一竿子插到底进入百姓家里,听群众之所言,知群众之所想,察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急,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只有这样领导们才能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时更加重视群众利益,真正做到换位思考、量体裁衣。
       鱼儿再大也离不开水,树高千尺也不能忘了根。其实,官员下基层暗访调研的形式可以多一些,随机走访的方式可以多一些。当然,也不必刻意去暗访,干部多从办公室、会议室走出来,平时多买买菜、多坐坐公交、多走走田间地头,在生活中贴近群众,在贴近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深入中感悟差距,查漏补缺,看齐对标,唯有此,才能看到原装原貌的东西,听到原汁原味的声音,寻到管用实用的良策。倘若调研蜻蜓点水,“身”入而心“浮”,恐怕也会被下级“忽悠”。
标 签:
( 网站编辑:隐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