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三大问题 谨防“基层减负”走形变异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发以来,各地掀起一场整治文山会海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将干部从写报告、开会议、填表格、迎检查中解放出来,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为百姓办实事、解急困。但要让“减负”落地,实现“增质”见效,推动地方发展,还需警惕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警惕减负“虚假化”。《通知》对开会次数、文件下发定了“硬指标”,有些地方为不触碰“红线”,实施“曲线救国”,规避正式系统发文,选择QQ群、微信群、打电话、发信息、政务APP等布置工作,实现账面“减负”,基层实际工作量并未减少,甚至在接收文件上花费更多时间。一些地方以“减负”为名的“综合考核”仅是将部门、条线考核检查进行简单排列组合,从以往的“分腿走”变为“一起蹦”,同期要应对的检查让基层干部疲惫不堪,减负目的并未真正实现。
二是警惕减负仍问责。《通知》下发后,多地出台细化措施,如推行“无会月”、严控会议时长;出台为基层减负“二十条”“三十条”、明确限定发文数量等。但针对基层问责领域的“减负”涉及较少,缺乏具体举措。基层党委责任大、权力小,权责不一常常导致在城建、环保等矛盾多发领域,因权限上“无能”而被认定为思想上“不为”,动辄形成的违法行政问责让基层干部压力较大。
三是警惕减负又减效。一些干部借着“基层减负”的“尚方宝剑”,思想上“跑火车”,精神上松散懈怠,工作消极被动、慢作为,个别领导拿着“减负”的“幌子”当“甩手掌柜”,在减掉“文山会海”的同时也减掉“工作职责”。有些地方只注重完成“减量”任务,忽视“提质增效”,甚至降低标准、粗制滥造,种种行为违背了“减负”初衷,也失去了治理“文山会海”“痕迹主义”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为基层减负,传达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定意志,是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各地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丢掉,避免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要把减法变加法,进一步明确职责清单、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基层既“减负松绑”又“提质增效”。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