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贫困“症结点”,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决战之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占据祖国西部大半版图的“三区三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区,成为了今年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地。聚焦“深度贫困”的症结点,因人制方、因事定案、因地施策,打通经济增速的“任督二脉”,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精准“把脉”,念好扶贫干部“紧箍咒”。推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是挺进决胜高地的“最后一公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部分深度贫困村的两委班子存在“文化素质低、办事能力弱”等现象。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一把手”,困难越是艰巨,越是需要发挥扶贫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念好“紧箍咒”,需要“双管齐下”治标又治本。一手抓好“人才引进”扎根贫困地区的工作,一手抓好“制度建设”责任到人到事的要求,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精准“把脉”扶贫干部,以更强决心、更强动力推进脱贫工作,不负党和人民所期所托。
精准“发力”,全力铺就脱贫“防护网”。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摘帽”,部分地区出现了投入力度下降、精力分散的状况,据初步摸底,有将近200万人口存在返贫风险。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现象”更加突出,部分群众依靠政策“输血”实现了脱贫,但由于“根基薄弱”、“自生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可谓是在“返贫边缘”奋力挣扎。精准“发力”打出党民一心“组合拳”,是防返贫、固成果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将“返贫苗头”控制于摇篮之内;大力宣传“自主奋斗”理念,改变群众“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精心打造“脱贫标兵”典范,激励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幸福明天。
精准“造血”,用心打造致富“快车道”。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决战决胜之际,要敢于啃“硬骨头”,解决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突出难题,才算是真正实现全面胜利。“三区三州”地区致富跑道上的“拦路虎”,较为突出的便是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要让“山货出山”、“财富进山”,关键是要搭建起贫困地区和外部的连接桥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固有局限”、“大力扶持生态农业,拓宽地方特产销路”、“开发生态旅游线路,铺开经济产业链”、“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产业壁垒”……用好“一地一策”、“一人一方”,落实群众就业问题,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精准“造血”,打造出一条条贫困地区的致富“快车道”。
聚焦深度贫困“症结点”,精准“把脉”干部队伍,精准“布局”防护网络,精准“造血”群众能力,齐心合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确保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健康发展。(作者:温瑞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