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挽救失意群体
三管齐下挽救失意群体
近日,张家界4名游客(三男一女)在天门山景区山顶西线玻璃栈道上翻越安全护栏跳崖自杀。据了解,跳崖的4人均来自不同省份,跳崖前他们留下了简短的遗书“只有一句话,本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文字简单但是行为实在让人心痛。对于“约死群”在六年前就有媒体做过深度的报道,但“约死群”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隐秘,给人们的施救及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彻底整治“约死群”,挽救失意群体,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到底什么是“约死群”,简言之就是来自五湖四海,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相约来到同一个地点赴死。为了摸清“约死群”的内幕,拯救更多失意群体,曾有心理救助志愿者潜伏在“约死群”,发现群内人员复杂,聊天内容满是负能量,跳楼、吃安眠药、烧炭、割腕以及共同探讨自杀想法与计划,线下相约“赴死”。大家经常探讨哪种自杀方式痛苦相对小一些,更有人直接上传自杀攻略的内容,引导和教唆人们自杀。
遏制“约死群”,平台应积极主动作为,净化网络空间。现在“约死群”藏匿得更深,常规监管手段已很难识别,心理救助志愿者通过潜伏发现,群内他们有专业暗号,跳河叫“潜水”,烧炭叫“烧烤”,跳崖叫“荡秋千”,跳楼叫“蹦极”等等,所以网警很难通过简单的敏感文字识别出人们自杀意图。同时,潜伏的“卧底”只要在群内发布正能量的话语,便会被立马踢出群聊。约死群”的发现和失意人群的拯救难度极大,如何拯救失意群体,最好的方法就是平台的主动作为。一方面,平台可以从入群着手,因为每一位想要进群人员入群之前必须先说明寻死原因,群主审核过后才能同意入群,网管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类似原因人员所进的群,跟踪群内聊天数据,以便发现不当及时处置;另一方面,平台可以营造积极氛围,针对“自杀”“不想活”“抑郁”“想不开”等消极词汇的搜索页面,制止大数据推送类似的消极数据,以免其沉浸在消极的氛围缓不过来,其次针对这类搜索,平台网管可及时弹出心理援助窗口,帮助其排解心中郁结。
挽救失意群体,社会应给予关怀,帮其树立积极心态。从约死自杀群体曝出的案例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点:1、家庭条件不好;2、不愿向外人吐露心事。这种不想表达自己心事,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行为导致他们处境进一步恶化,在他人的引诱下最终选择离开世界。每一个想要加入“约死群”的人员,最开始也是想要抱团取暖,感知世界并不是只有自己的处境如此糟糕,在他们选择入群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等待帮助,如果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取缔群聊,只会让他们处在更孤立的状态,从而另寻他法。倘若在他们失意时,倘若我们能够及时给予他们关怀,帮助他们在压抑时及时得到释放,他们一定不会走上寻死之路。如果能有足够多的“卧底心理工作者”,社会就可以了解到更多具体的人,了解他们的苦痛和危机,找到具体的应对办法。而对一个社会来说,开拓更多发声渠道,鼓励一种更宽容的社会风气,就是创造一个对每个人更友好的社会,这才是根本之举也是长期的事业。
整治“约死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建群诱导群员自杀人员。心理救助志愿者通过潜伏发现,约死群里有不少怂恿者并没有任何要死的想法,而是一直活得好好的。但是他们却建群诱导人们“自杀”,为他们出谋划策:跳楼、吃安眠药、烧炭、割腕等等,甚至还为了防止他们反悔,在每一个“自杀团”中还会刻意分配一个绝症患者。就算其他人后悔了,绝症患者也会拉上他们共赴黄泉。在自杀之前还写下类似于自愿自杀,与他人无关的遗书。如此恶劣的行为和居心,让人心惊胆战,相关部门应该对“约死群”如何建立,群主又是什么样的人,深入细究,不仅要对“约死群”群主依法严肃打击,还要从源头上杜绝“约死群”的建立。(贵州省锦屏县大同乡党政办公室 罗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