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没公车”岂成“不作为”的借口?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新华网)
        据报道,公车改革之后,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因此,大部分人对公车的态度基本是“能不用就不用”,一些需要下乡进行的现场调研、督察干脆就选择不去了。笔者不禁感叹,“没公车”岂成“不作为”的借口?
        从常识出发,“没公车不愿下乡”恐怕不会是个别地区的偶然现象。一些干部反映,车补被当成了一种新福利,经常下乡、花费较多的干部反而觉得比较吃亏。“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使少数人打起了车补的“小算盘”,车补发放之后“只进不出”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也是造成懒政思维的一个原因。事实上,“没公车不愿下乡”不应该成为官员懒政的借口,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不应该等待条件下乡,更需要创造条件下乡。
        同时,在一些地处山区的县市,当地甚至有干部抱怨:“偏远乡镇离县城好几十公里,一天就一趟公交车往返,没有公车下去了回不来。”这样的话暴露了一个事实,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有些干部下基层往往是“打一趟就走”。试问,如果因为没有公车就不下乡,下了乡也是匆匆去匆匆回,真的能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所想所需吗?所以,下基层不应该是“打一趟”就回来,既然下去了就要沉下去,真正去了解百姓的心声,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一些干部“不愿下乡”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车补不到位、车辆申请困难和缺少租车平台等方面。在笔者看来,“没公车不愿下乡”,说到底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惰政和不作为,“没公车不愿下乡”是懒政思维变异,其实更深层次的是个别干部习惯了公车来往接送,对公车改革的新常态的不适应。所以,那些认为 “没公车不愿下乡”的干部,恐怕未能真正理解下基层的意义,头脑里的思想还是“有些懒”。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干部不应当 “太平官”,一定要早日适应公车改革,干部不应当“逍遥客”,贪图安逸,而是要把群众装在心中,改掉“没公车不愿下乡”懒政思维。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干部下乡服务的考核,尤其是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而不是将车补当成了一种“福利”。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好干部,促进干部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戒掉思想懒、行动懒的坏毛病,真正让干部跑起来、干起来。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