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旅行:从千人一面的攻略,到懂你想要的伴
AI重塑旅行:从千人一面的攻略,到懂你想要的伴侣
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旅游领域悄然发生,AI不再只是机械地生成行程,而是逐渐成为懂得用户内心需求的数字旅伴。
从桂林的“AI桂林”文旅大模型,到甘肃的“如意AI”智能体,再到贵州的“黄小西”算法,各地纷纷推出智能旅游平台。AI正在从简单的行程规划工具,演进为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的旅行伴侣。
智能升级,从工具到旅伴的蜕变。AI正在逐渐改变我们规划旅行的方式。只需向AI表达大致想法,几分钟内就能获得一份个性化行程方案。这种便利性让AI旅游应用迅速普及。例如,同程旅行的“程心AI”能在1分钟左右生成一份旅行规划;飞猪的“问一问”则通过多智能体驱动,与用户进行自然对话,提供精准且富有温度的行程安排。甘肃省推出的“如意AI”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工具”到“智能服务体”的跨越,为游客提供“全程AI伴游”服务。
现实挑战,AI旅游的成长烦恼。尽管AI旅游发展迅猛,但仍面临不少挑战。许多用户反映,AI生成的行程存在信息不准确问题。有用户使用AI制定的旅行规划,最终仅完成了规划中的两个景点,原因在于不确定的路况、游览人数过多等因素让AI难以准确预测时间。此外,AI推荐的景点信息有时过时,比如原本显示免票的景区早已恢复卖票,推荐的网红餐厅可能已经倒闭很长时间。还有用户抱怨行程安排过于紧凑,“每一站行程安排紧密到直接拿人当机器赶场”。更深层的问题是,当前AI生成的攻略往往过于“平淡”和标准化。当用户对目的地有一定了解或有额外期待时,AI提供的结果作用就非常有限。
人文坚守,科技与温情的平衡。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应思考如何保持旅游的人文本质。《DeepSeek在文旅场景中的运用》一书作者戴有山提出了“科技人文双螺旋”理论范式,主张“算法效率需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基”,技术应用必须服从地方文化伦理。真正的智慧旅游不是简单地将一切交给算法,而是找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点。AI虽然可以识别《营造法式》的278种榫卯结构,但无法解读“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算法能生成百种西湖游览方案,却难诠释“平湖秋月”的诗性意境。
未来展望,更懂你的旅行伴侣。AI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旅行方式。理想的AI旅伴不会直接生成用户完全不理解的行程,而是先帮助用户建立对目的地的认知,解决信息盲区,再共同制定旅行计划。从冰冷的行程规划到懂你所需的数字旅伴,AI正在学会不仅了解我们明说的需求,更能理解我们未言说的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对探索、理解和连接的深层需求——这或许才是AI重塑文旅的真正意义。
(邦洞街道 谢青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