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上购票乱象,瞄准少数才是关键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相较于铁路系统具有统一售票平台,民航系统因分属不同网络航空公司,更多人选择依赖便利和实惠的第三方平台购买机票,这也为一些平台的“任性下套”创造了条件。这些“埋伏”在网购机票里的“套路”不仅打乱了部分旅客的出行计划,也折射出该领域亟待政治的行业乱象。(经济参考报:1月19日)
春节反乡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便捷高效的网上购票方式,为大部分人春节反乡提供给了十足的便利。但在大多数人的便利之下,仍有“少部分人”为春运是否能回家而忧心忡忡。笔者感到,是否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才是体现我国信息化发展成绩的关键要素。
他们中,有少数抢不到票的人,有少数买黄牛票的人,有少数不懂上网的人,还有少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近年来,每到春运时期,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社交朋友圈,对“春运”问题的讨论总是,层出不穷。这个时代,不少人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又不得不感叹难以找到“想买就买”的票。
早在春运开始之初,网上购票的问题,就已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早在十天前,《经济参考报》就以一篇《第三方平台火拼抢票业务 抢票价最高达原价7倍》讲述了当前网络抢票问题的“黑幕”。在两天前,《广州日报》也用一篇《诈骗新招 网络黄牛PS购票截图事主转帐被拉黑》,向人们展现了网络黄牛的犯罪行径。也许在部分人的印象中,网上购票问题,仅仅只是互联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问题”,它不会影响我国网络发展大局。但笔者认为,对民生而言,网上购票问题是个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大问题”。习主席曾不只一次强调:“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少数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人的信心就无法维持,可以说完成不了“网上购票”这个“小目标”,就难以实现网络强国的“大目标”。
春运期间,少数人遇到的网上购票问题,往往不是网购大潮中的个别案例,而是每一名消费者都会面对的“普遍现象”,因此解决少数人遇到的问题,才是提升网上购票质量的关键所在。时下,网络应用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不够贴近现状的管理模式,为不少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配套的法规制度正不断地完善,但在不同得环境,总有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而他们在面对网上购票平台的强势做派时,主动维权又显得势单力薄。
笔者感到,网上购票出现种种乱象,根子上在于“供需矛盾”突出。“一票难求”的窘境,让隐藏在技术背后的尴尬暴露出来,但运力的增长并非一蹴而成,人人都有位子坐是需要长期发展才能实现的。不过,面对少数人的网上购票问题,现阶段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产生网上购票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法律没有走在技术的前列,解决问题往往在问题爆发之后,因此法规制定需要结合互联网增长模式,增加持续配套的、有长远效益的限制性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在在监管渠道上下功夫,例如要求各网上购票APP增设向12306直接联系的“举报功能”,促使网上售票平台关注每一位购票者的反馈意见。当然,针对春运的复杂情况,我们的眼睛不该只盯着网上,还需要盯着网下,网上的种种现象也正是网下管理不足的体现,加强对网络非法售票行为的打击力度,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对网上各售票平台进行资格认证,优化购票平台的产业结构,淘汰一批信誉底、功能差的购票平台,扶助一批潜力强、创意好的购票平台,限制一批平台大、服务差的购票平台,有效网上购票行业内的内部竞争,提升整体质量。
我们不能允许,在互联网时代,还有少数人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我们更不能允许,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部分“少数人”慢慢变成多数人。网上购票问题,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出现的必然问题,但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关注少数购票者的利益,就是要让法律法规、技术发展、宣传教育能惠及全体人民,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