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情怀惠百姓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新华社北京2月5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执政情怀就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然而,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有效保障民生,只有在有效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民生。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顾名思义,民生问题是指国民的生活问题,孙中山先生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因此,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既是职责所在,更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同样,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关注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民生问题一直是习近平关心、关切和关注的话题。他多次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地区,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贫困百姓的心坎上关注民生。习近平亲民、爱民之举展现出强烈的“为民情怀”,坚定不移的步履,迈向人民的期待。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十八大以来,发展前行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正孕育在锐意进取的勇气之中,仿佛打开一扇时间大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之境。从全面从严治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响脱贫攻坚战再到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等一项项有力举措正织密着民生保障网,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彰显了我们党勇毅笃行坚决推进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可以说,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始终坚守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才以大无畏的历史担当精神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摆脱了历史上其他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不断坚持真理。
毋庸置疑,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老百姓总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得到更满意的收入,希望生活能过的更有品质。这是民心所向,更是国之根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此,党员干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持共产党人亲民为民爱民的政治情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李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