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有新招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单农业供给侧问题依然不容忽视:粮食自给率下降,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耕地资源有限,维持基本农田红线压力剧增,农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对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
造成农业供给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相对收益连年下降、成本节节攀升,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再加上,我国发展迅速,农业耕地不断被侵占,建筑用地、观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导致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农地抛荒严重。最严重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低水平的土地垦殖面积扩张,强调农场品数量优先增长,所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给农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资源配置和农产品供给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实现“去库存”的目的,即以市场的力量消化过剩的农产品,就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供给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但这一体制机制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即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对农民来说最为关键的资源要素是土地,因此,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在农民地权归属问题上实现“还权赋能”,即在现有的土地所有权归属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补偿制度,通过明确政府在农村土地的行为权限,赋予农民以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处置土地的充分流转权利及收益权利。同时,应持续完善农村信用借贷制度体系和优化融资环境,通过提供财税扶持等倾斜性政策,着力扶持一批培养农民企业家成为一方致富带头人,让农民企业家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中的市场敏感性主体和受益者,并让其成长为当地农民群体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的示范者,带领农民群体并以主体性姿态参与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发展“互联网 + 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一是要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运行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产品双向流动、供需精准对接。二是要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培育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的现代生态农新模式,全力打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精准化农业生产方式、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 + ”在农业农村的新领域,如农业普惠金融、农村高效物流、 智慧新农村等。四是要建立了农业数据库,它囊括了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农业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
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国城乡差距大,根本原因在于城乡要素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差别很大,即城市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高,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农村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城市要素生产率。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户集中。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户经营规模太小,无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而农户经营规模之所以偏小,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不完全的转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李赵东)
造成农业供给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相对收益连年下降、成本节节攀升,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再加上,我国发展迅速,农业耕地不断被侵占,建筑用地、观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导致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农地抛荒严重。最严重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低水平的土地垦殖面积扩张,强调农场品数量优先增长,所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给农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资源配置和农产品供给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实现“去库存”的目的,即以市场的力量消化过剩的农产品,就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供给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但这一体制机制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即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对农民来说最为关键的资源要素是土地,因此,构建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在农民地权归属问题上实现“还权赋能”,即在现有的土地所有权归属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补偿制度,通过明确政府在农村土地的行为权限,赋予农民以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处置土地的充分流转权利及收益权利。同时,应持续完善农村信用借贷制度体系和优化融资环境,通过提供财税扶持等倾斜性政策,着力扶持一批培养农民企业家成为一方致富带头人,让农民企业家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中的市场敏感性主体和受益者,并让其成长为当地农民群体的市场经济主体性的示范者,带领农民群体并以主体性姿态参与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发展“互联网 + 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一是要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运行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产品双向流动、供需精准对接。二是要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培育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的现代生态农新模式,全力打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精准化农业生产方式、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 + ”在农业农村的新领域,如农业普惠金融、农村高效物流、 智慧新农村等。四是要建立了农业数据库,它囊括了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农业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
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国城乡差距大,根本原因在于城乡要素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差别很大,即城市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高,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农村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城市要素生产率。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户集中。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户经营规模太小,无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而农户经营规模之所以偏小,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不完全的转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李赵东)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