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该给不规范的防伪标识制作戴金箍了

        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的真实性。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广西、湖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据了解,一些烟酒、日化领域的名牌产品成为假冒重灾区。在一些小作坊,假冒的防伪标识可以随便印制“论斤买卖”,其中不少难辨真伪。(4月27日《北京晨报》)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消费者辨别真伪商品有了便捷的抓手——我们可以拿起手机,对着刚买的商品扫码,一扫,假冒商品便显出了原型,露出狐狸尾巴。然而,正当大家为便捷的“互联网+打假”津津乐道时,假冒防伪标识“论斤卖”的新闻击碎了我们短暂的喜悦。
 
        防伪标识是商品的合法身份证,是鉴别假冒商品的照妖镜,甚至可以追根求源,为商品质量把好最后一道关口。可是,记者调查却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制假售假案件中,假冒的防伪标识推波助澜,欺骗消费者。防伪标识也出现了李鬼,一些假冒的商品用上防伪标识后,摇身一变成了真商品。防伪标识作为验证商品真伪的一道防线,如此失守,后果堪忧。
 
        黑心商家用防伪标识漂白假冒商品,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欺骗消费者,其行为固然可恨。然而,假冒的防伪标识横空出世,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商品销售的市场秩序,该打板子的绝非只有利欲熏心的商家。那么,防伪标识不防伪,还谁该打板子?很显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防伪标识的制作企业。
 
        按规定,企业要想从事防伪标识的印制,就必须拥有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数据显示,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有300多家,但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庞大而失控的防伪印刷企业,导致了恶性竞争,大家为争取到客源,不惜降低防伪标识印制的门槛,比如不严格审核证件,比如帮助商家造假,甚至放弃审核资质底线,按照客户需求随意印刷。如此一来,防伪标识李鬼大行其道,假冒商品的克星成了助手。
 
        防伪产品作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特种技术产品,理当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有效的监督。然而,防伪标识生产的乱象,暴露了行业监管薄弱和法律约束不足。诚如专家所言,政府有必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铺设防伪技术违规高压线,让防伪技术应用“有法可依”,给防伪标识的制造和流通戴上紧箍。

       作者: 黄齐超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