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刹住“痕迹管理”过度之风

       雁过留声,抓铁留痕。“痕迹管理”的本意,就是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
       “痕迹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党政机关绩效考核手段,每个单位、每位干部,平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工作,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展现出来。应该说,“痕迹管理”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不过,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痕迹主义”。
       痕迹管理来自于生产实际,原本指的是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死角的缜密的工作记录,留下工作的证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供日后查证。可以说,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的就是事事留痕、时时留痕,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近年来,在政府机关和单位,痕迹管理也被广泛应用,其本意是突出工作落到实处,责任细化到人,对于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十分有益,也能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但是,痕迹管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积极的管理效益的同时,如果过于倚重痕迹,以痕迹来判断工作是否落实,以照片、影像资料和文字记录判定责任是否到位,反而会过犹不及,使得新形式主义冒头,演变成痕迹主义。
这种痕迹主义在各个工作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在扶贫工作中,有些地方要求结对帮扶入户每入一次就与贫困群众拍照留影,并将工作动态时时反馈到工作群;各种扶贫工作台账、记录、表格更是数不胜数;一些地方为了对下乡扶贫的干部进行管理,在镇上安装了“打卡机”,驻村的干部每天跑来打卡再入村,来回奔波苦不堪言……再例如,现下许多乡镇干部所“吐槽”的加班加点打印材料,辛辛苦苦迎检备查,甚至一些干部为了督导检查补痕迹、造痕迹……凡此种种,都只能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使得工作作风漂浮,工作落实不到位,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阻碍发展脚步,寒了群众的心。

       痕迹管理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矫枉过正成为痕迹依赖则值得警惕。要最大限度实现痕迹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反映工作全貌,避免以偏概全,全凭“痕迹”说话,分出责任层次,分解工作任务,针对各级、各部门有针对性考核,不能把基层当成“筐”,啥也往里装;另一方面要增强基层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基层的问题和矛盾基层干部最清楚,各级各部门要适度放权,给基层解决最紧要问题的时间和精力,避免疲于应对留痕带来的虚耗,把该留的痕迹留好,把该解决的问题切实解决到位。
       政声人去后百姓论是非。真正的工作痕迹,应该是留在百姓心中,最大的工作成绩应该是百姓的满意。把“痕迹”留在百姓心中,最关键的还是干事,不能让“痕迹”遮望眼,看不到百姓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非功过自有百姓评说。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