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与敦煌:当流量成为文化传承的溪流
张艺兴与敦煌:当流量成为文化传承的溪流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通过现代舞台与技术,在年轻群体中激起涟漪。一场演出,台下是身穿汉服的观众,家长带着孩子,还有被特别邀请的听障学生。舞台之上,数字技术再现的莫高窟壁画前,张艺兴同时扮演着1935年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和2035年的数字敦煌研究员张燃。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核心情节,也是当下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一、文化破壁,从“网红”到“文化桥梁”的转型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面临重重障碍。古老的艺术形式、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格格不入。敦煌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态的、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受到召唤·敦煌》通过15首原创歌曲、古典与现代舞融合、7路威亚悬吊的“飞天”凌空起舞,打破了这一隔阂。这一创新获得了市场认可。2025年全国巡演覆盖5座城市,12场演出累计票房超1.4亿,动员观众逾13万人次。成都站收官演出票价从380元到1880元不等,依然一票难求。
二、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受到召唤·敦煌》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该剧运用“AI+3D+即时影像+真人动画融合”技术,采用60米高色阶大屏,打破传统观演模式和舞台空间。这些技术手段构建起一个“敦煌元宇宙”沉浸空间,让千年莫高窟“活”了起来。技术不是目的,而是传递文化内涵的手段。当数字修复的莫高窟壁画在舞台上徐徐展开,观众仿若穿越千年,置身于敦煌的洞窟和壁画之中。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三、双向赋能,商业与文化的共赢
张艺兴与敦煌文化的联动,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创造了可观的市场价值。《受到召唤·敦煌》巡演期间,多地推出了配套的文化活动。例如,上海演出期间,毗邻的中华艺术宫正展出《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观众可先在展览中沉浸于敦煌艺术,再观赏音乐话剧。在兰州站,当地推出了“夜游敦煌”主题旅游路线;成都站则与城市商业体联动设置“敦煌主题商城”。这些举措形成了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张艺兴的个人转型也与文化传播相互促进。通过《受到召唤·敦煌》,他成功实现了从流行偶像到严肃演员的转型,展现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多面性。
四、代际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生根
这一联动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受到召唤·敦煌》通过双时空叙事,展现了两代青年守护敦煌的使命传承。剧中,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代表着不同时代但对文化传承有着相同担当的青年形象。这种传承在观众中同样发生。演出现场,随处可见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演,希望借此契机,在孩子心中播撒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这种接力不仅发生在舞台之上,也发生在万千观众之中。
五、文化自信,从“潮起来”到“活起来”的升华
张艺兴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所谓“潮起来”,是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无论是音乐话剧中的流行元素,还是舞台设计中的现代科技,都是为了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是“属于我”的东西,而不是“离我很远”的东西。而“活起来”,则是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创造的源泉。张艺兴认为:“创作者要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融合,让音乐听起来不突兀,又能打动听众。”从“潮起来”到“活起来”,正是传统文化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张艺谋导演团队宣布加盟张艺兴2025「大航海5·闹天宫」巡回演唱会北京鸟巢站。这次合作,被网友誉为“神仙合作”,再次彰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融合趋势。张艺兴从《莲》的楚纹图腾到《飞天》的敦煌舞魂,再到如今的《受到召唤·敦煌》,他的文化探索之路,正是一条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艺术表达的创新之路。
当流量成为文化传承的溪流,当文艺工作者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的生机。
(邦洞街道办事处 谢青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