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地标:戈壁滩上的公共意识觉醒
“为人民服务”地标:戈壁滩上的公共意识觉醒
茫茫戈壁,五个巨型大字“为人民服务”曾经沉默地见证了人民空军的“来时路”,如今却因一位普通博主的义举,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记忆、公共责任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思考。近日,一则“博主驱车2000多公里自费修复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地标”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博主“略靠谱旅社”发现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航标大字遭到越野车漂移破坏,毅然前往修复。这一举动不仅引来“人民空军”官方账号的公开致谢,更点燃了公众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集体意识。
一、航标往事:戈壁沉默的见证者
在哈密市东南的戈壁深处,五组巨型航标——“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静静地躺在广袤无垠的荒漠中。今年9月,网络博主“略靠谱旅社”(真名陆遥)在浏览卫星地图时,偶然发现哈密戈壁深处的“为人民服务”巨型大字周围出现了异常的圆形痕迹。通过仔细对比历史图片,他意识到这些航标遭到了破坏。当陆遥历经长途跋涉实地抵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不已:“人”和“民”二字之间布满了越野车辆漂移产生的沟壑,沟壑深度可达一掌。这些60年风沙都未能摧毁的历史见证,却在短短几分钟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二、修复行动: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接力
面对遭受破坏的历史航标,陆遥没有止步于愤慨,而是选择了行动。他跑遍了哈密所有矿业公司和砂厂,寻找与戈壁相似的黑色砂石。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用27车、重达20吨的砂石修复了这些“伤疤”。在修复完成后,由于当地全域禁飞无人机,陆遥联系了长光卫星公司。该公司无偿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吉林一号”卫星拍摄下了修复后的画面。这一从地面到太空的守护接力,让历史遗产的保护呈现出全新的维度。
三、官方回应:从个案处理到系统保护
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哈密市政府部门迅速行动。10月12日,哈密市委、市政府组织公安、文旅、生态环境及林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常态化保护措施。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局长周美玲表示,已将巨型航标纳入第四次文物普查范围,并将请示自治区文物局进行文物鉴定,探讨更加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已对网民举报的相关人员按照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询问,并指认现场。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和林业和草原局也根据《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破坏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
四、深层思考:公共遗产守护的新范式
陆遥的行动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在于它触及了当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公共历史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数字化时代,卫星影像、社交媒体等新技术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途径。这一事件展示了个体行动如何转化为公共力量的可能性。当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最有效地保护与此同时,新疆多地也在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路。如库车市对热斯坦街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使其成为特色旅游街;北庭故城遗址启动保护工程,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生。这些探索与哈密航标修复事件共同勾勒出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图景。
卫星传回的图片显示,修复后的“为人民服务”大字已恢复往日庄严。但比修复这些砾石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在无数人心中播下的种子:历史遗产非无主之物,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公共桥梁。那位驱车2000多公里的博主,如同推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从官方到民间的连锁反应。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处地标的修复,更是一个公共意识觉醒的信号。
(邦洞街道办事处 杨燕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