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需“软硬”兼施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需软硬兼施

 

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就需要以强理念、添设施、补短板、建制度为抓手,软硬兼施,打造软文化,完善硬设备,强化软措施,落实硬手段,切实回应群众所想、所需、所盼。

重宣传,强理念,打造软文化。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以宣传为抓手,强化绿色理念,在基层群众中打造一种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软文化。要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村村通大喇叭、吆喝式宣传车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将绿色理念植入群众心中。要把握舆论导向,扩大宣传范围。绿色生活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通过打造节约型机关、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建一种让群众看得见的绿色生活。要树立先锋模范,强化宣传力度。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授予文明家庭光荣牌,以挂牌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形式,引领群众逐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打造让群众记得住的绿色文化

调结构,添设施,完善硬设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为了不断促进人居环境治理,提高民生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以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为抓手,增加农机设施。农民以为本、以为生,投入打捆机、旋耕机、收割机等设施,有效更新土地营养物,强化修复力,增强肥沃度。以调整农村绿化结构为重点,增添清洁设施。加快实现城镇化水平,优化道路建设,推进与城市清洁公司的合作,促进垃圾桶、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站等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垃圾的清理、运输、处理更专业、更便捷,从根本上破除农村脏乱差局面。以调整农村生活结构为目标,优化户用设施。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打造进院入室型马桶水冲式厕所,消除户外露天粪坑、旱厕的臭气,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营造惬意生活的休闲空间。

优布局,补短板,强化软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加快补齐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短板,就要不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土地承包、托管的方式,打造稻虾共育”“大棚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上规模、标准化。要加快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建立镇-村-户环境卫生防护网,对房前屋后环境、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开展整治,对房屋墙体进行立面整治,对黑臭水沟开展集中整治,在清脏、治乱、控污方面下足力气。要持续推进创森项目。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要务,以每年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深入推进森林村庄创建,让农村成为生产生活的天然氧吧,打造一幅专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美丽画卷。

    防风险,建制度,落实硬手段。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林长制,建立镇-村-片网格化林长负责制结构,落实镇村各级领导守护责任,形成推进基层林长制工作强大合力,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做到当一方林长,保一方森林,富一方百姓。积极推动河长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乡镇由主要领导分级分段担任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对排放河湖污染物、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严格追究其责任,真正有效防治水资源污染。创新利用秸秆禁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扎实做好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严密防控垃圾焚烧,防范大气污染,切实还给群众一个蔚蓝的天空。(茅坪镇)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