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复出首秀夺冠:坚韧与成长书写体育精神
全红婵复出首秀夺冠:坚韧与成长书写体育精神新篇章
十米跳台上,身影矫健,水花消散,全红婵用一场精彩比赛宣告了自己的回归。“我真棒!”在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决赛后,全红婵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这句简单的自我肯定。时隔183天重返赛场,这位18岁的奥运冠军以一枚金牌完成了她的复出首秀。
这场比赛不仅展现了她的竞技水平,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运动员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成长。
挑战与突破:从低谷重回巅峰。全红婵的183天“空窗期”并非休整,而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自今年5月世界泳联世界杯总决赛后,全红婵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段时间里,她面临着职业运动员的两大挑战:伤病困扰和身体发育关。5月的全国跳水冠军赛,她虽赶赴赛地,却因伤退出比赛。随后,又因伤病缺席了在新加坡举行的202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这些不得已的缺席,恰恰体现了一名优秀运动员对自身状态的理性认知。更严峻的是“发育关”的挑战。从东京奥运会时的1米43身高、38公斤体重,到如今的1米53身高、46公斤体重,身体变化对跳水运动员来说意味着需要全面调整技术动作。据报道,全红婵每天需要进行多次体重测量,严格执行教练组制定的训练计划,用专业态度应对这一自然规律。
专业与专注:用实力证明自己。11月2日晚,广东奥体中心游泳馆,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压轴登场。这是她首次与王伟莹搭档参赛,三跳均排名第一,最终帮助广东队成功摘得本届全运会跳水项目首金。成绩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地坚持与付出。在11月6日的女子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细心观众可以发现全红婵身上多处缠着绷带。她在赛后采访中坦言:“受伤之后确实练得很苦,因为每天带着伤病、脚痛去完成动作。”“跳水本来就是用脚跳的,每天跳,脚也承受不住,会很痛。”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运动员光鲜成绩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
成长与蜕变:从天才少女到成熟运动员。“我现在也很开心。”当有观众喊道“跳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健康就好了”时,全红婵的回应令人动容。这句话背后,是一名年轻运动员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尽力而为,享受过程,保持健康心态。从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女”,到如今学会与挑战共处的成熟运动员,全红婵的成长轨迹值得关注。她不再仅仅是那个“想挣钱给妈妈治病”的懵懂少年,而是逐渐成长为能够理性面对胜负、妥善处理压力的专业运动员。11月12日凌晨,全红婵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 这句充满哲理的感悟,来自18岁的她,展现了她对职业生涯的深刻思考。
坚持与智慧:找到自己的节奏。全红婵的暂时“沉寂”,体现的是专业运动员的战术智慧。她没有选择带伤硬拼,而是根据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为平稳渡过发育关,她严格进行体重管理,选择科学饮食,用自律为重返赛场奠定基础。在赛事选择上,她也展现出战略性思维。据全运会官网显示,全红婵将不参加单人10米跳台的比赛,只出战团体比赛中的女双10米跳台。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体现了她对自身状态的清醒认识。“我觉得跳好了、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天才也没有他们所说得这么简单。”全红婵曾这样说。在她看来,优异成绩“都是练出来的,得一遍一遍地去练”。这种对训练的态度,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全红婵低头端详着刚到手的金牌。但她社交媒体上那句“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更能体现她如今的成熟。
183天的等待与坚持,如今凝聚成一句“我真棒”的自我肯定。从东京到巴黎,再到湾区,全红婵带着比金牌更珍贵的收获回来了——那是面对挑战时的坚韧、面对压力时的从容,以及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体育竞技的魅力,不仅在于金牌的闪耀,更在于运动员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
(邦洞街道办事 杨燕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