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治理,筑牢社会和谐基石
强化基层治理,筑牢社会和谐基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中枢”。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基层治理不仅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近日,多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意味着治理工作要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展开,确保各项政策和服务能够精准对接群众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例如,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精细化服务,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关怀。同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技术创新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智慧安防系统、在线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还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提升了治理效能。未来,应继续深化“互联网+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更多智慧应用场景落地生根,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基层治理还需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社会组织和企业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专业化服务;居民作为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更应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这种多元共治的格局,有助于增强基层治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强化基层治理,还需注重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保障治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姜臻)